7月27日下午,“从‘融’到‘智’:AI助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”论坛在上海举行。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(WAIC)期间唯一一场聚焦“AI+媒体”的专业论坛,活动由上海报业集团、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主办,腾讯协办,邀请了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负责人、头部互联网与科技企业负责人、AI领域专家及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等,共论AI如何助力主流媒体实现智媒转型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,作了题为《AI浪潮下传媒行业的破局之道》的主旨演讲,以下为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根据现场内容整理。
海沙尔 摄
破局时刻:AI如何解构主流媒体的转型困局?
黎斌
当AI浪潮袭来,传统媒体的生存突围之路在哪里?这个问题备受关注,今天就分享一下我的思考“三三突围”——突破三个障碍、推进三次转型、重构三个优势。
一、突破三大障碍:先拆“围墙”再上路
80%的媒体人都低估了AI的颠覆性,认知困守在三座“围墙”里。
第一座是“工具思维围墙”。很多媒体人把 AI 当成 “写稿工具”“剪辑助手”,觉得 “能用就行,不必深究”。当把AI当辅助“工具”,就像把智能手机只用来打电话。是把AI当成效率工具的“小修小补”,还是将其视为重构行业逻辑的 “引擎革命”?这两种认知,正在拉开媒体行业未来的分水岭。如果把传统媒体的转型比作航海,“工具思维”就像给帆船换上更坚固的帆布,而 “引擎思维”是直接装上蒸汽机。前者只能让你在旧航道上跑得快点,后者却能带你开辟新航线。这就是认知代差。
AI不只是工具的革命,更是革命的工具。AI正重新改写媒体的生产传播全流程与生态,若仍将AI局限于“工具”,媒体将错失对生产关系、分发逻辑、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机会,沦为技术迭代的被动跟随者。
第二座是“行业惯性围墙”。我们习惯的“行业惯性”是“采编分离、层层审核”的流程,是“靠广告吃饭”的模式。但 AI 时代,用户等不了慢节奏,广告也正在流向更精准的AI推荐平台。等你人工编发时,自媒体的AI生成内容已经刷爆朋友圈。惯性的力量让我们在AI时代,还在用工业时代的生产图纸造飞船。
第三座是“技术黑箱围墙”。由于不了解AI的底层逻辑与演进速度,就只能是被迫跟随,就无法把握未来,主动转型。谷歌前CEO施密特说:传统UI(用户界面)很快就会消失,AI UI才是未来。AI时代只需要一个智能体,它来帮你调用、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帮助你来满足信息需求。你若死守页面广告将发现无路可走。你若只会用AI写稿作图,却不会“多模态大模型”同时处理文字、视频、音频;只会算法分发,却不了解智能体能自动生成用户专属资讯,那就像在战场上只见过步枪,却不知道对方已经用上了导弹。
这三座无形的围墙不是 “技术问题”,而是 “思维问题”。认知突围,先要在心里明确:AI 不是对手,而是传媒重新定义、破局前行的契机。
二、推进三大转型:换“赛道”更要换“跑法”
突破障碍后,我们要推进三次关键转型:
第一次转型,是生产关系的重构:从“人海战术”到“人机共创”。
传统媒体记者跑现场、编辑改稿子、美编排版面。现在,我们可以让AI做“基础活”,人做“核心活”。建立‘人机共创’的工作机制。AI可以整理数据、生成初稿,而记者要做“AI训练师”,告诉AI“这篇乡村报道要突出老乡的真实感受”;做“内容策展人”,从AI生成的5个标题里,选出最有温度的那个。 媒体人发挥专业判断、深度挖掘和人文价值赋予等优势,共同打造高质量内容。
第二次转型,是分发逻辑的颠覆:从“信息茧房”到 “认知引擎”。
传统推荐算法总盯着“点击率”,用户点了什么,就一直推同类内容,容易成“信息茧房”; 但AI的终极潜力在于突破 “信息茧房”,构建以 “信任” 为核心的 “认知引擎”:当AI能精准理解用户真实需求(而非单纯点击行为)、通过动态知识图谱匹配内容关联性时,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 “谁发得快”,而是 “谁更可信”。比如用户连续看“农民工就业困难”,AI不该只推焦虑内容,而要关联“技能培训政策”“返乡创业案例”。这样的分发,既有传播效率,又有价值温度。
第三是商业模式重构:从“广告依赖”到“价值变现”。
传统媒体靠广告吃饭,但现在广告正流向更精准的平台。AI能帮我们打开新空间——比如彭博社的“终端模式”:它不只发财经新闻,还用AI把新闻转化为“市场趋势分析工具”,企业付费订阅获取数据和预测,年收入超百亿美元。《经济学人》用AI把深度内容拆成“5分钟精华”,用户付费订阅(据其官方信息,付费用户年均增长15%)。 从“流量追逐”到“信任构建”:重塑 AI 时代的价值锚点认知,对我们来说,地方媒体可以把“本地政策报道”做成“企业决策手册”,行业媒体可以把“产业新闻”变成“个性化知识服务”——这些基于权威内容的服务,用户愿意买单。
三、重构三大优势:把“老本钱”变成“新王牌”
主流媒体突围的底气,来自多年攒下三大 “老本钱”,但也需要让AI来赋能,让这些本钱更值钱。
第一是“机构身份”:权威信源的“定盘星”。传统媒体的机构身份是天然优势——AI能生成假新闻,但老百姓拿不准时,还是会看“官方媒体怎么说”。比如重大政策发布时,《新闻联播》的解读就是“标准答案”;突发公共事件时,主流媒体的报道就是“可信来源”。这种“权威锚点”,AI抢不走,商业平台也替代不了。
我们可以做 “AI 内容认证中心”:自己用 AI 生成的政策快讯,标注 “经 XX 媒体权威审核”;对全网的 AI 内容,用我们的信源网络核实真假,发“可信标识”。未来我们可以定义“AI 时代的可信内容标准”。
第二是“公信力”:对抗混沌的“压舱石”。公信力是靠几十年“不造假、不跟风”攒下的。比如,《新闻联播》报道脱贫攻坚,记者会蹲点乡村半个月。AI能生成“感人文字”,但生成不了“悬崖村老乡搬新家的真实笑脸”;能剪辑“催泪画面”,但剪辑不了“医护人员跪姿救人的人性光芒”。这种“真实与温度”,是公信力的根。
我们可以用 AI 放大这种信任。比如建 “AI谣言破解站”,用 AI识别虚假信息,用我们的记者联系权威部门核实,再用 AI精准推送给被谣言影响的人群。
第三是“优质语料”:训练AI的“黄金矿”。传统媒体几十年的报道、评论、政策解读,是训练“主流价值观AI”的“黄金数据”,这是网络上杂乱的数据比不了的。
我们可以用它训练自己的 AI 模型,比如央视听大模型,用总台近70年的视听语料库,内容丰富。这些语料经过层层审核,用词准、导向正,品质高。
总之,主流媒体的 AI 时代生存逻辑 ——“以我为主,用 AI 强化不可替代性”
主流媒体的立足之道,绝非“模仿商业平台做AI推荐、AI生成爆款”,而是紧扣 “机构身份的权威性、公信力的稀缺性、优质语料的独特性”,将AI作为 “放大器” 而非 “替代者”:
机构身份:从“信息发布者”升级为“AI 时代的权威信源枢纽与内容认证者”;
公信力:从“被动的信任积累”转化为“主动的事实核查能力与深度内容优势”;
优质语料:从“历史存档”变为“训练可信 AI 的核心资产与独家知识产品的源头”。
最终实现 “技术为我所用,优势因技术而强”—— 在 AI 带来的信息革命中,不仅不被边缘化,反而成为 “可信内容生态的构建者” 和 “主流价值传播的引领者”。
各位同仁,AI能让我们跑得更快,但方向要自己把;能让我们覆盖更广,但温度要自己带。只要我们拆得掉围墙、转得了赛道、守得住优势,传统媒体就一定能在AI时代,把“老招牌”擦得更亮。
海沙尔 摄
启恒配资-网上配资炒股-山东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