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浦东南码头路街道建业新村的街巷里,一抹抹灰色迷彩马甲的身影格外亮眼。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军人,如今褪去军装,把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累”的作风带到社区,成为环境整治的“排头兵”、安全守护的“先锋队”、自治共治的“催化剂”,以“退伍不褪色”的军人本色投入到基层治理中。
从军营到社区的作风传承
今年年初,建业新村党总支建立了一支由7名退役军人组成的建业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。队伍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:主动请缨清理小区地下车库。小区的地下车库因长期缺乏管理,堆满垃圾,助动车、自行车随意停放,不仅影响环境,更埋下消防隐患。寒冬腊月里,志愿者们埋头清理垃圾,搬运重物,将杂乱的车辆按区域归整。半天忙碌下来,大家满头大汗,白色口罩被灰尘染成黑色,却没人喊一声累。“党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,必须漂漂亮亮完成!”一位老兵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这场“首战”让居民们看到了军人的担当,也让这支队伍在社区扎下了根。
作为共产党员,他们始终以先锋标准要求自己。打扫卫生、拾捡垃圾的公益活动中总有他们的身影;消防演习、反诈骗宣传里,他们手把手教居民实用技能;纪念建党104周年活动上,他们与全体党员合唱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,用歌声诠释对党的忠诚。“我们曾经是子弟兵,就要把部队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。”这是他们共同的誓言。
民生工程中筑牢“安全线”
作为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,建业新村面临基础设施陈旧、环境管理乏力等问题。今年初,小区启动居民房屋全面整修工程,涉及走廊外墙粉刷、顶层防水改造、厨房排污管改道等关键民生问题,大半年的工期里,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成了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莉萍同样有军旅生涯经历,深知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,在她的支持与带动下,退伍军人志愿者主动扛起“安全与质量监督员”的责任。
他们以部队“军事化巡查”标准,每天分四班次对施工区域展开网格化巡检。凭借在部队练就的敏锐洞察力,他们精准捕捉到砖块松动、外墙保温层空鼓等隐蔽问题,建立“问题台账+影像追踪”机制,用手机拍摄记录进度,手绘示意图标注隐患点,为居委会提供可视化整改建议。
一次巡查中,志愿者发现施工现场未拉警戒线,立即要求施工方整改;看到有工人图方便从脚手架扔杂物,他们当场制止,避免了潜在伤害事故。“施工安全无小事,军人的眼睛里容不得隐患。”正是这份较真,让整修工程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推进。
施工期间,集装箱与脚手架频繁进出,小区唯一通道常因车辆出现拥堵“肠梗阻”。志愿者们又化身交通疏导员,与施工人员一起在现场指挥调度,确保车辆有序进出,让民生工程不添“民生烦恼”。
创新社区自治“新战场”
在社区治理的“新战场”上,退役军人不仅靠汗水付出,更用军事智慧走出创新路径。针对垃圾分类这一社区治理难点,他们将部队口令的简洁易记特点融入宣传,编写“厨余垃圾单独放,有害红色要牢记”等口诀,让居民在朗朗上口的节奏中掌握分类知识,推动投放准确率大幅提升。
消防安全是社区的“生命线”。志愿者们将军事训练经验转化为社区应急能力,自主研发“五分钟应急响应圈”演练方案。“4号楼模拟火情,应急组立即行动!”随着哨声响起,他们携带工具冲向“火点”,通过烟雾逃生模拟、灭火器实操教学,带动居民练就“自救本领”。
“老兵智囊团”的智慧和坚守
随着“美丽家园”改造推进,退役军人志愿者又参与到长效治理中。他们计划组建“护绿小组”,联合东宝市政养护单位,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绿化养护技能,让小区四季常绿。针对飞线充电、楼道堆物等“顽疾”,他们联动居委会打出“组合拳”:悬挂宣传标语、发放安全手册、举办知识讲座普及消防常识;联合专业人员全面检查电线隐患,及时清理楼道杂物;建立“巡查-反馈-整改”监管机制,用制度守护居民安全。
如今,建业居民区正筹划成立“老兵智囊团”,将军事管理智慧融入智慧社区建设。从环境整治到安全守护,从文化活动到机制创新,退役军人志愿者们用忠诚与担当证明:社区就是他们的“新战场”,只要组织需要,他们永远是最可靠的“排头兵”。
迷彩马甲穿梭在楼栋间,军魂初心融入社区里。在建业新村,退役军人志愿者正以“退伍不褪色”的坚守,为基层治理勾画出一幅多方共治的美好图景。
启恒配资-网上配资炒股-山东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